2015年9月28日星期一

膜蛤: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兴起(上)

2015-09-27 小老鼠荐歌社

一、引子

希特勒的童年照

米兰·昆德拉在一篇文章中说到,有次他看到一张希特勒的童年照,照片中的小男孩纯真、无邪,旧日时光的温暖色泽,让希特勒也褪去了魔头的身份。昆德拉在那一刻居然可以跟希特勒都达成某种和解,把希特勒看成一个人,这让他震惊不已,不知该如何对待这种感受。

在这里,我当然不是拿希特勒来类比长者。而是想说,总有一些时刻,我们即使对最极端的人和事,也能穿越其制度身份,窥见某种生活的本真。这种本真可能转瞬即逝,更掩盖不了历史之恶。但在荒谬的人生旅程中,这种本真又总能成为隐秘的生活基石,微小而弥足珍贵。

这种本真,也恰恰是膜蛤文化的精神根基。它让我们在被大时代和大叙事裹挟的洪流中,可以回到某个开始的地方,“看到那个刚刚展开人生长卷的,意气风发的自己”。在那儿,我们可以找回那些童真。“就像很多年前,在太阳底下疯玩一圈回到家打开冰箱,看到光明冰砖的我。或许还有你。”(参见《中冰砖和背后的男人》

二、缘起

江选研讨会

尽管膜蛤文化的心理根基早已潜藏于时代文化的土壤,但直接促使膜蛤之火呈成燎原之势的,必然是微信公号“江选研讨会”的横空出世。我印象中,应该距今也就不到两年时间吧。该公号的唯一撰稿人先后更换过“板板”、“黄薄码”等笔名,以划时代的生花妙笔写下了天马行空、风趣幽默的“蛤三篇”和感情充沛、资料详实、笔力遒劲的《一朝天子一朝逼格》、《长者的爱情故事》等文,一举成为经典文献,广大蛤丝反复温习、顶礼膜拜。这些文章以详实的考证作根基,很有史家的严谨风范,但又能从中提取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切入点,把长者从政治语态的云端请下,还原为一个你家隔壁的老大爷,你大爷又承载着大时代的炮火隆隆,让人追怀一个消逝的美好往昔。这种美好往昔与其说是一种历史现实的真实,不如把其看成我们心理上的某种寄托。“消逝的美好时代”,永远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故园。只不过这次,故园的中央,站着一位引领时尚戴黑框眼镜、穿高腰抹胸裤、会用无数国外语谈笑风生、精通多种乐器、具备极高数理化水平、书法造诣登峰造极、深谙电影艺术、运动能力极强、还会造冰砖的全方位无敌男神。(参见《长者会几国语言》、《长者的时髦经》、《长者会多少乐器》、《长者的数学水平》、《长者擅长的运动》、《长者一生看过多少电影》等一系列由各领域顶尖学者针对各自擅长门类研究得出的成果展示

三、复兴

词与物

在“江选研讨会”经典文献的传播和推动下,广大蛤丝迅速结盟,交换各自的膜蛤心得,在网络和生活中创建了各种膜蛤阵地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,相关语言都是极重要的承载,近代结构主义文化理论,就由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生发。一种文化是否成型壮大,考察其独特的语言是一个重要途径,嘻哈文化,毒品文化,黑帮文化,乃至我们熟悉的各种网络文化,都有其各自成体系的黑话和切口。(一般你不浸润其中的话,根本就听不懂,比如《The Wire》这部美剧,就因为黑帮、毒贩和警察、政客各自的行业黑话太多,很多美国人一开始都看得一头雾水,听不懂人物在说什么。)那么我们反观膜蛤文化,很容易发现其一系列的黑话和切口,它们主要来自长者教育香港女记者的经典讲话、“搞的这个东西excited”讲话、“弄水最苦和鸭嘴笔”讲话中的各类语句词汇,以及“研讨会”经典文献中的一些语句词汇。对于蛤丝来说,naive、excited、angry、too young too simple等自然是必备英语单词,笑声不能打“哈哈”,要打“蛤蛤”,好不能说好,要说“吼啊”,教训人一定要带一句“识得唔识得啊”,写文章需要引用“世道变坏是从人们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”、“它们都到生活里去了,那里人口众多”,等等等等太多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想要掌握这些语词使用方法,成为一个合格蛤丝,最好的途径还是多混迹蛤丝阵营,学系蛤丝交谈的基本姿势。(入门级蛤丝也看得出来,“学系”和“姿势”也都是蛤语。)如果想要速成学系,可以去看下王叫兽出的“人生经验分享会”入会试题,王叫兽在精神上承袭了板板,但板板在姿势水平和才华能力上比王叫兽是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。

正如福柯在其经典著作《词与物》中所说,语言特点可以反映出相关文化的很多特征,这个下文再论及。这里我想先重点说一下我为什么把膜蛤界定为一种“青年亚文化”,我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两本学术著作,一本是人类学家罗伯特·雷德菲尔德的《农民社会与文化》,另一本是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代表性学者迪克·赫伯迪格的《亚文化》。在《农民社会与文化》一书中,雷德菲尔德把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,大传统指庙堂的,制度的,高层的,书面自觉的,小传统则指民间的,草根的,自发的,前者高大上严肃死板,后者则贴近生活活泼灵动。大传统接近高层话语,小传统则接近草根话语,草根话语倒不一定在影响范围和层次上就低于高层话语,但在整体文化氛围和感觉上,更类似的是赫伯迪格通过分析摇滚文化、嬉皮士、光头党总结出的“亚文化”,而不是死气沉沉的“主流文化”。所以我们如果从文化的特质和感觉,以及其中核心人群的年龄层次来判断,很容易发现,膜蛤文化虽然有一个官方高层吉祥物性质的核心人物,但却是经过民间解构和发酵之后,不折不扣的“青年亚文化”。这个矛盾和吊诡之处的成因,连通着一整代人的精神成长图景,揭示出这种图景,是我写作本文的原因。

当然,如果对膜蛤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,那可以得出的成果和结论肯定涉及各个层面。膜蛤文化与政治气候,膜蛤文化当中的转世轮回学说,作为子文化的续命文化,续命文化与道教巫术传统,现代传播中的网络膜蛤文化等等。各种题目,都值得跨领域的文化学者好好书写。本文限于我自身的兴趣点和知识面,将在下半部分逐层推进,主要只写三个方面:

1,长者的哪些特质造就了膜蛤文化,这些特质跟膜蛤文化的同构性;

2,蛤丝膜蛤的精神气质和情感认同中最大的特点;

3,膜蛤精神反映出的一整代人生活精神的变迁。

本来想一次性写完的,怕太长,就分两篇,我清理清理思路再写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